【機關安全維護宣導】─竭智盡忠疏於保密的受害者(屈原)

:::
屈原—竭智盡忠疏於保密的受害者

■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前校長 陳連禎 

屈原,名平,戰國時期楚國人,擔任楚懷王左徒,地位相當上大夫,僅次於令尹,他是楚王的親信,也是楚國的貴族。屈原學識淵博,「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在朝,常與楚王商議國事,討論政策去向,發布政令。對外,負責接待各國使節,周旋各諸侯,促進邦交情誼。屈原具有內政與外交的才華,因此很得楚王的倚賴與信任。

小人難防
然而,好景不常。有一位姓上官的大夫,職務地位與屈原比肩,一心想爭得楚王的寵信,因此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華。有一次,楚王指派屈原制訂法令,他草擬的政策還未定稿之際,卻被上官大夫看到了,竟想一手搶奪過去,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向楚王進讒言:「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了勃然大怒,從此疏遠屈原,漸行漸遠。楚王不聽屈原的勸告,一再被張儀詐騙,後來竟客死秦國。屈原最後不忍見亡國之痛,乃抱石投汨羅江自沉。

《漢書》作者班固,批判屈原喜歡顯露自己的本事,經常意氣用事,又與上官大夫一爭長短,由於行事風格高調,性格寧折不屈,才會遭遇讒害。班固又說屈原責備楚王,怨恨同仁;遇到意見相左,就 忿忿不平,很難與同事相處,顯然其人際關係不佳,但這種批評並無損於屈原公忠體國的精神。

竭智盡忠但疏於保密
不過,我們試想,屈原為什麼會得罪小人?為什麼楚王會聽信小人的話而疏遠他呢?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載內容,可以嗅出一些端倪,在此,提出屈原受害而不得志的原因:

首先,屈原是楚王身邊的重要幕僚,楚王常與他共商國事,議定大政,經過充 分討論決定後,就請屈原草 擬公文,奉核後才公布施行。究竟那一次上官大夫看見了什麼不可告人的國家機密,或侵奪既得利益的改革機密,而不為現任官員甚至外戚集團所苟同,才會想去搶來先睹為快,或想撕毀公文書?如果屬於例行公文書,或許無傷大雅,既無侵犯他人權益或既有利益,那上官大夫在緊張什麼?如果此一公文與他沒有切身利害關係,他又何必去窺視?如果只窺視到公文一角,有那麼嚴重到必須進行搶奪?如果一般性公文書,無關大夫的權益或利害關係,那給他過目又何妨?如果屬於國家級的機密文書,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屈原為什麼不懂得小心翼翼妥善保管而給人機會?為什麼會大刺刺地拿著公文招搖過路?難不成正合班固數落他「露才揚己,競爭群小之間」的個性?

其次,上官大夫要偷看「憲令」,想搶來一看究竟,竟被屈原當面拒絕,上官心情自然不悅,更何況他想與屈原爭寵,屈原難道一無所悉?對朝廷周遭環境竟然 如此無感?對楚王交付他重大任務,屈原竟然大意,事不保密,被人撞見,還差點被人奪去,警覺性實在太低。而公文未定,卻已經「眾莫不知」,如此大事毫不保密,難怪班固會對他有所微詞了。

再次,屈原制法,還在撰擬階段,上官就看到,看到又想得到,得不到就以讒言毀謗屈原。試想君臣之間的指示、受命過程,上官大夫怎會知悉,路人怎會都知情?至於法令一公布施行,屈原就公開自我誇功,確實會傷透了楚王的心:一者,指示訂政策的是楚王,屈原完成立法後,卻沒有功歸於長官。二者,功未歸長官則已,竟還大言不慚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渾然忘了還有大老闆的存在。三者,讓楚王產生一個錯覺,以為屈原在外四處招搖,目中無主,自以為有權、有才華、有能力,甚至是一位決策者,太自我膨脹了,難怪楚懷王會震怒而疏遠屈原。

記取歷史教訓
閱讀〈屈原賈生列傳〉,不免忖度:屈原被楚王重用時,辦事疏於保密;當眾發言時,又未能多所斟酌,說話得罪小人而遭毀謗。然而,歷史總是不斷重演。近年爆發某大學副教授住家與研究室遭檢調單位搜索,以涉嫌違反〈刑法〉洩密罪、《國家安全法》及《國家情報工作法》等罪嫌被聲押。同案還有兩名他的學生,也被同步搜索後交保。由於老師經常往來兩岸,可能被逼迫或被誘惑後,請求學生查 詢特定對象的來臺行程與入出境資料,將之交付對岸。

如今兩岸交流雖由熱趨冷,兩岸人員仍有互訪;酒酣耳熱之際,不免高唱你是我的兄弟,忘我而說出不該說的話,交出不能曝光的資料,其嚴重後果,誰能料及!屈原個性良善,才華橫溢,卻疏於保密又多言賈禍,值得吾人多加警惕。


瀏覽人次:2877 最後更新日期: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