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目標
藉著長期監測,蒐集的氣象與地形變遷資料,探討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地形變遷情況
研究成果
(一)摘要
研究結果顯示,火炎山邊坡後退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平行後退,多出現搬運能力強的地方;另一種為減坡後退,多發生在順向坡的邊坡。民國80年~91年的資料顯示,10年間平均的後退速率分別為平行後退邊坡每年2.5公尺(以3號集水區的邊坡計算)、減坡後退邊坡每年1.5公尺(以4號集水區的邊坡計算)。
在集水區源頭,侵蝕地貌的範圍不斷擴大,裸露地的後退率以3號集水區最快,達每年3公尺,此結果比兩種邊坡後退的速率稍快。由剖面顯示河道高程變動中,河道的堆積及侵蝕都發生在接近源頭的區域,河道中段的高度沒有發生太多變動。顯示在降雨事件發生時,堆積在源頭的土石會被沖出河谷進入沖積扇。各集水區沖積扇中,以3號集水區的沖積扇變動最為頻繁,堆積量與影響面積也最大,有時甚至會影響到隔壁沖積扇的發育。其原因可能是上游土方量供應最多,集水區面積也最大,上游河道較不易堆積土石,使河道可以完全把源頭侵蝕的土石全部帶出谷口,在谷口後方造成堆積,成為新的沖積扇。民國75年~91年間,以民國91年的變遷幅度最大,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民國90年的桃芝颱風及納莉颱風影響。
(二)檢討與建議
在技術轉移部分,由於儀器的設置、維護及資料處理具有相當的專業,應要求技術人員應有地形及氣象相關背景。
本研究所使用的航空影像為農林航空測量所進行拍攝。由於任務性質,航高為7000呎以上,使得地面的解析度受到限制。而目前可進行航空攝影的單位已不限於農林航空測量所,若要繼續進行變遷觀測空拍時,可考慮另外編定飛行任務,降低航高以拍攝解析度更佳的航空影像。
除了降雨事件造成事件前後地貌的變遷外,地貌的變遷過程也是地貌變遷監測中相當關心的一環。如果能夠克服技術條件,在適當的地點架設攝影器材對火炎山地區進行影像監控,可得到第一手的地貌變遷過程,對於地貌變遷結果的解釋也能更加的完整。
民國80年沖積扇扇端開通的苗130甲線(舊稱中苗六線)道路,時常因為沖積扇發育時掩埋道路而告中斷,在清理路面的同時,造成沖積扇的退縮。而公路局未來想將此一路段以地下隧道的方式通過,目前大規模的整地,已經破壞了整體的景觀,施工中及完工後會對火炎山地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值得後續研究與觀察。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自計式氣象站的設立可讓主管單位即時掌握當地的氣候狀況,並能建立較能完整的資料庫,以應映將來氣候環境改變所造成的影響。
回列表
瀏覽人次:36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