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演變監測計畫

:::
計畫名稱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演變監測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6年
受委託機關中國地理學會 / 負責人:林俊全理事長
計畫主持人林俊全理事長
計畫執行時間96.06-96.12
研究經費500,000

計畫目標

(一)持續進行氣象資料的收集及分析。
(二)數值地形資料所需之控制點的佈標及測量。
(三)數值地形資料的生產及地形娭遷分析。
(四)氣象觀測站設置、維護及資料處理等相關之技術轉移。

執行成果摘要

(一)目前已將保留區內相關氣象資料自1968至2007進行分析。
(二)地形變遷自80年至91年資料數位化及分析。
(三)持續本年度資料之收集、監測。
(四)自計式氣象觀測站技術轉移。

檢討與建議

由於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土石流變動隨時間變化改變地貌,確有需要長時間進行觀察監測,因此就氣象及由過去航照資料數位化,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由地貌圖侵蝕與堆積資料圖疉合觀之,源頭區域與左側邊坡都有侵蝕的地貌發生。造成圖面上集水區邊界變動的原因,除了集水區本身的形作用外,與旁邊相鄰集水區的交互作用也有很大的關連。1號集水區的擴張方向是以向兩側擴張,源頭的部份則是向下游退縮了一些。就地形模型觀察,1號集水區的上方與右側另有3個集水區,加上相鄰的2號集水區都對1號集水區的發育方向造成影響。
(二)本研究中,根據剖面資料比對Young的邊坡類型,將火炎山的邊坡後退分為兩種形態。ㄧ個是平行後退,另一個是平行後退與坡腳堆積的複合型。根據計算結果,這兩種類型邊坡後退的速率不一樣,平行後退的後退速率較快,在3號集水區約達到每年2.5公尺,非平行後退邊坡的後退速率較慢,約只有一半,在4號集水區約每年1.5公尺。
(三)若比較集水區之間的差異,變動最大的集水區為3號集水區。3號集水區由於向源侵蝕導使稜線偏移至相鄰集水區的源頭崩塌,導致後退的速率暴增,達到平均1年5公尺的後退速率。若不考慮這個情況,則每個集水區的後退速率大致相等。而在
集水區邊界的移動上由於不光受到邊坡後退的影響,還要考慮到相鄰集水區的變動情況,故不能完全反應出邊坡後退帶給集水區邊界變動的影響。離開河道源頭區,地貌變遷的情況就緩和許多,改變者多為零星崩塌地的發生為主。
(四)籍由剖面線的觀察河道內的侵蝕與堆積情況,河道中確實會發生侵蝕與堆積的現象,會發生變動的地點分布在河道的上段與下段在上段河道容易發生堆積的現象,但這些堆積地點也是搬運行為轉換的地點。下段在出谷口的附近,多發生堆積現象,沖刷情況較少發生。中斷的河道幾乎沒有變動發生顯示其並不會堆積土石。因此土石在河道中的搬運方式,是在上段河道搬運,在大型降雨事件後就直接被搬運出河道,並沒有太多留在中段的河道內。
(五)經過歷年地貌圖的描繪與判讀,沖積扇持續堆積時,由於舊河道被堵塞,新的河道會往低的地方前進,堆積出新的沖積扇面。而在舊的沖積扇面上,會因為表面的沖刷作用、或是河道的刷深,造成地形高程下降。而降雨事件發生時並非每個集水區都會向下游沖積新扇面。3號集水區因為面積大,裸露地也大,為研究區內最活躍的集水區。

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一)藉由火炎山歷年礫石沖及堆積及氣象資料觀測推估地形變化原因。
(二)由集之相關資料對未來災害之預防、預警及危機處理。
回列表
瀏覽人次:27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