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天山自然保留區昆蟲相調查研究(二)

:::
計畫名稱插天山自然保留區昆蟲相調查研究(二)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89年
受委託機關中興大學昆蟲系
計畫主持人唐立正副教授等人
計畫執行時間89.02.01-90.01.31
研究經費600,000

目的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為北台灣重要的原始森林,由於林相複雜,保留完整,經本年調查鑑定學名者之鞘翅目有金龜子科83種、天牛科51種、鍬形蟲科24種、吉丁蟲科4種、埋葬蟲科3種、步行蟲科9種、叩頭蟲科4種、地膽科2種,其他尚有11目53科195種的標本尚待鑑定學名,另在固定樣本區調查,夏季蟲相較其他季節複雜,各目昆蟲在季節上也有較明顯變化,春季以雙翅目較佔優勢,而夏季為鞘翅目為主,秋季膜翅目種類比其他季節多,本區內到目前紀錄的保育類昆蟲包括: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 (Shirraki & Shiriaki & Sonan))、大紫蛺蝶(Sasakia charonda (Shiroza))、無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大青紅緣叩頭蟲(Campstosternus gemma Candeze)、台灣長臂金龜(Cheirotous macleayi formosanus Ohaus)、台灣大鍬形蟲(Dorcus formosanus Miwa)、長角大鍬形蟲(Dorcus schenkilingi Mollenkamp)、霧社深山天牛(Aeolesthes oenochrous Fairmaire)、台灣擬食蝸步行蟲(Coptolabrus naankototaijanus miwai Kano),其中50%,顯示保留區之棲地保育工作仍需持續維護以維持其生物多樣性之特色。

預期成果

瞭解保留區內現存之昆蟲種類,建立各目昆蟲之採集標本、幻燈紀錄及種類名錄,配合調查棲地、寄主食草及發生時節,瞭解其生態習性及分佈情形,並建立區內生物多樣性之基本資料。

執行成果摘要 

調查方式依下列方式執行:
一、水陷阱調查:
由歧異度指數分析結果顯示,夏季的指數質為最高,其次為春季及秋季,而最低為冬季。而在不同樣區之比較上以拉拉山樣區之歧異度較高,其次依序為北插天山及塔曼山。其中北插天山採區冬季共捕獲6目9科、春季為6目17科,夏季為6目13科、秋季為6目12科的昆蟲。冬季以彈尾目之跳蟲科為大宗但多為同一種,而春季除彈尾目跳蟲,鞘翅目、雙翅目及同翅目種類也比其他季節有明顯增加。同時,半翅目的緣椿科及同翅目葉蟬科昆蟲也在陷阱中出現。雖然由圖一可看出各目昆蟲捕獲科數,在不同季節的變化,但由則可發現有些目在不同季節捕獲科的數目相同,但其不同季節出現科的種類卻是不同的,如:鞘翅目不同季節被捕獲的科群則明顯不同。此現象可能歸因於季節性改變,植物發新芽提供昆蟲繁殖、發育之棲所及食物。
拉拉山之樣區結果,冬季所捕獲的昆蟲有4目9科,春季有6目14科,夏季為9目27科、秋季為6目21科。其中冬季陷阱比春季陷阱多鱗翅目夜蛾科昆蟲,顯示此採區內之昆蟲出現情形有明顯季節變化。數量及種類則明顯夏季最多,尤其在鞘翅目及雙翅目的種類較為突出,其次為秋季且膜翅目種類昆蟲在夏季食物充分時候,其族群大增到了秋季達到高峰,其中捕獲的小繭蜂、細腰蜂及胡蜂都為寄生或捕食種類,夏季水陷阱中也發現蚤目昆蟲,推測可能為嚙齒目動物體外寄生的種類摔落陷阱所致。且在彈尾目跳蟲科冬季出現為1種類為主,但春季時則多達4種,在數量上也比其他科為多。
塔曼山採區調查顯示冬季捕獲昆蟲共3目8科春季則為7目20科,夏季7目7科、秋季4目12科。整體而言以彈尾目、鞘翅目及雙翅目為大宗,季節上出現的種類也以春夏較豐富。除了數量上以彈尾目為大宗外,且單一陷阱數捕獲量最高達500隻。其中季節差異可能與植被的複雜度有關。
二、腐肉陷阱調查:
由於腐肉陷阱為利用腐敗之動物有機物對昆蟲進行誘集,由歧異度指數分析結果顯示如表二,以新浦森指數為例北插天山樣區在季節變化上無明顯改變,指數維持在0.78~0.79之間,而拉拉山樣區則以冬季的0.85最高,春季、夏季則下滑到0.67及0.69,秋季指數則為最低。塔曼山區則以冬季最低(0.4949),春季及夏季升高為0.81及0.77,秋季又下滑為0.738。
在北插天山之調查春季捕獲昆蟲為3目11科,冬季3目10科、夏季3目7科、秋季2目9科。,鞘翅目以埋葬蟲科為主共有3種,可能由於北插天山樣區的植被較單純,加上氣溫低,因此春冬兩季地表活動之昆蟲種類較無明顯變化。就各季出現的種類來比較,春季佔優勢的種類為雙翅目佔7個科,夏季及秋季則以鞘翅目昆蟲出現比率較高,冬季時鞘翅目與雙翅目昆蟲出現比率較平均,推測原因可能開春時氣候回升,雙翅目昆蟲之生活史較短、繁殖力快、較易入侵陷阱中取食腐肉,到夏季時越冬後的鞘翅目亦完成生活史發育為成蟲,進行飛行搜尋到腐肉與雙翅目昆蟲競爭食物。
拉拉山樣區冬春兩季之調查,由於冬季調查時,近山頂的兩個樣區地表結冰,而無法回收陷阱,因此冬季捕獲昆蟲僅有2目7科,為膜翅目及雙翅目;春季則明顯增加為4目11科,較冬季為多樣性。夏季3目9科、秋季3目10科。其中春季及冬季也都是以雙翅目為主要種類,夏秋兩季則以鞘翅目種類為大宗。
塔曼山樣區腐肉調查之種類,冬季為2目8科,春季為3目8科,分別為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雙翅目。夏季2目10科、秋季3目10科。由以上結果分析:冬季、春季保留區內的溫度較低,腐肉在其腐敗效果及氣味誘引效力低,同時低溫也可能降低地表昆蟲活動力,故所捕獲種類也以雙翅目為主,而夏季與秋季則以鞘翅目較佔優勢。
三、黃色黏紙調查:
黃色黏紙調查主要為調查界於林下層及灌木層間飛行之昆蟲,並藉黃色之誘引進行黏捕。以歧異度之分析結果,不同樣區四季之變化,仍以夏季為最高,春季較低。其中拉拉山樣區之歧異度指數較持平,介於0.851~0.923之間,顯示其間之昆蟲相較為穩定。但北插樣區春季時有明顯下降,推測在調杳期間受天候影響所造成,且北插天山在黏紙調查時季節變化較為明顯,但在塔曼山樣區,夏季的歧異則為三個樣區中為最低,但在其中有某些特殊種類出現數量大增之故。
在北插天山樣區冬、春季之調查中發現:冬季的昆蟲種類有4目20科,其中以家蠅科、搖蚊科及蛾蚋科的數量較為突出。而在春季捕獲6目24科的昆蟲,其中嚙目及水生的積翅目是冬季所沒有捕獲的;在數量上則以偽毛蚋、搖蚊科較為優勢。夏季2目10科、秋季3目10科。北插天山夏季昆蟲種類則為6目37科,最多為雙翅目(17科),其次為小型鞘翅目(9科),其後為膜翅目及同翅目,其中葉蟬有5種為種類最多者,膜翅目姬蜂科的捕獲總量也較其他種類為高,顯示夏季時節在林木間穿梭飛行的昆蟲來往頻繁,秋季捕獲昆蟲則有8目28科,以雙翅目(11科)最多,其次為鞘翅目及膜翅目(各5科),其脈翅目及長翅目的出現,增加了本樣區內捕食性種類,同時提高樣區內之複雜性。
拉拉山樣區冬季共捕獲5目20科,可能因為氣溫低之故,昆蟲在林間飛行的數量較少,因此各科平均數量多在1-4隻之間。而在春季捕獲的種類有5目37科,明顯較冬季為多,其中在數量上以雙翅目搖蚊及黑翅蕈蚋較為優勢。另外,春季出現捕食的長翅目-蠍蛉,在生態系為初級消費者;因此春季昆蟲相的複雜性及多樣性應顯示開始逐漸有升高的趨勢。在夏季的昆蟲種類包括了9目42科,是所有季節中種類最多者,仍以雙翅目居冠(19科),鞘翅目次之(9科)其後為膜翅目(7科),其中鞘翅目種類較其他季節豐富,同時半翅目、蜚蠊目及革翅目和長翅目為其它季節較不常見種類,秋季出現的昆蟲降為5目17科,雙翅目仍最多佔10科,鞘翅目銳減為1科,此時顯現季節變化後昆蟲種類變化的差異性。
塔曼山樣區的結果如圖九,冬季捕獲5目30科的昆蟲,主要為雙翅目19科、其次為膜翅目6科;春季則共捕獲7目40科,主要為雙翅目24科、鞘翅目6科及膜翅目5科。顯示春季溫度升高,植物開始生長,昆蟲在林間也開始活躍起來,因而相對被黏紙捕獲的機會也大增;其中搖蚊的數量明顯比其他科為高,其次為偽毛蚋科、黑艷蠅科及黑翅蕈蚋科。本樣區同時也有捕食性的長翅目蠍蛉科昆蟲的出現。因此,春季昆蟲相的複雜性及多樣性應顯示開始逐漸有升高的趨勢。夏季的種類包括4目28科,雙翅目仍為最高有14科、鞘翅目7科、其次為同翅目及鞘翅目,在單一科內種類較複雜的為同翅目的葉蟬科(3種)、膜翅目的姬蜂科(4種),秋季捕獲的則有5目17科,相較之下比夏季減少,鞘翅目由7科降到2科,顯示季節上明顯的差異,且整體而言,塔曼樣區的植被與北插天山及拉拉山相比較為單純,在蟲相複雜度相對也較低。
四、非固定樣區調查:
由於鞘翅目種類之成蟲在四月份春季開始發生到夏季7、8月達到高峰期,幼蟲生活在腐質層或有機質豐富的土中,成蟲羽化後有取實植物葉片、嫩葉、新稍,囓食花瓣、花蕊及食花蜜,取食果樹葉片、新稍,聚集囓食牡丹花瓣,冇骨消土吸食花蜜或囓食樹皮縫流出汁液,通常再保留區樟科、殼斛科、芸香科等喬木開花時,利用長竿蟲網兜花叢,即可撈到大量的金龜子、菊虎、擬吉丁等種類之昆蟲,或在林間利用發電機點燈進行燈光誘集也可採集到數目及種類可觀的金龜子、鍬形蟲、天牛、吉丁蟲科之昆蟲。本年即由四月開始,利用假期密集上山調查,並於七、八月分期連續五日之採樣調查,共紀錄到金龜子科83種、天牛科51種、鍬形蟲24種、吉丁蟲科4種、地膽科2種等皆為鑑定種名之鞘翅目昆蟲,其他尚有11目53科195種尚待鑑定學名。

檢討與建議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為北台灣重要的原始森林,由於林相複雜,保留完整,經本年調查鑑定學名者之鞘翅目有金龜子科83種、天牛科51種、鍬形蟲科24種、吉丁蟲科4種、埋葬蟲科3種、步行蟲科9種、叩頭蟲科4種、地膽科2種,其他尚有11目53科195種的標本尚待鑑定學名,另在固定樣本區調查,拉拉山樣本區蟲相較北插天山及塔曼山為複雜,各目昆蟲在季節上也有較明顯變化,春季以雙翅目較佔優勢,而夏季為鞘翅目為主,秋季膜翅目種類比其他季節多,本區內到目前為主的保育類昆蟲包括﹕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 (Shirraki & Shiriaki & Sonan))、大紫蛺蝶(Sasakia Charonda (Shiroza))、無霸勾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大青紅緣叩頭蟲(Campstosternus gemma Candeze)、台灣長臂金龜(Cheirotous macleayi formosanus Ohaus)、台灣大鍬形蟲(Dorcus formosnus Miwa)、長角大鍬形蟲(Dorcus schenkilingi Mollenkamp)霧社深山天牛(Aeolesthes oenochrous Fairmaire)、台灣擬食蝸步行蟲(Coptolabrus naankototaijanus miwai Kano),其中之50﹪,顯示保留區之棲地保育工作仍需持續維護以維持其生物多樣性之特色。

若要維持保留區內豐富之生物多樣性避免破壞行為發生,建議藉助社會愛山及登山人士之力量,成立愛山巡山義工聯誼會,建立濫墾盜伐及濫捕之通報系統,以彌補現有人力之不足。同時,架設專屬網站,將研究成果知識化生活化及資訊化,並開闢留言版,加強與保育同好之雙向溝通,使保育工作普遍化全民化,期待能向下紮根建立穩固之基礎。
回列表
瀏覽人次:221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19